澧县:家长学校“1+3”的新型课堂
1990年秋,湖南省澧县如东乡枫林家长学校挂牌。在市、县教育局、县妇联和关工委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1998年以来,《湖南日报》、《湘声报》、《三湘都市报》、《常德日报》、《常德教育通讯》、“湖南卫视”等媒体曾予广泛报道。2009年,以最高分获评县“示范家长学校”。20年来,学校与时俱进,持续发展,果断跳出原来附属日校,给家长按读本讲课窠臼,开创了家长只要来学便“学必有成”的新生面。近八年来,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地推出了“1+3”(即已形成的一套有效机制,加上又实验成功的“三开创”形式,使“1+3”的总和大于4新型课堂模式。原省委秘书长、现省关工委主任沈瑞庭同志来校视察,深情赞誉说:“枫林校区这种家长学校的方式,有助孩子早日成才;加上你们开展的创‘学习型家庭’活动,成为湘北地区的一种极富生命力的社会教育现象,给我们提供了教育发展的新鲜经验。
一、开创村镇党支部课堂
枫林家长学校校区辖6个村,1个居委会,1400多户居民。最先,枫林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勇同志向该村村民提了一个问题,问大家怎样才能做好一名称职的学生家长。经过讨论,村民们都希望有那么一所“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教好孩子的家长学校,使我们跟上时代步伐”。2000年初,党支部大会决定建设“育才模范党支部”,并继续协同办好“枫林校区家长学校”。
1.党支部成员实行岗位责任制,以15%权重纳入年度考核。要求同日常工作一样分片包组、结好家教对子。制定“乡规民约”,创“学习型家庭”,做“家长学校合格学员”。多年,张世勇亲任家长学校兼职教师,精心上好每堂课。枫林村党支部率先起步,其5个邻村、1个居委会,也迅速跟进,形成了最具号召力和最有群众认同基础的办学合力。
2.落实村组到户的“希望工程台账”。各村党支部书记开户,妇女主任专管,对幼儿和学龄儿童做“成长之路”的记载。半年1次登记入档,对单亲、纠葛、残疾等特殊家庭家教状况尤是详录。日校学生表现,家长学校也予实录。2010年30多个家庭子女的教育困惑问题均在相关时间解决。
3.推行八月“希望节”。凡能强烈激起家长主动、科学育子兴趣的手段,都是最好的课堂。每逢八月,对本年度考上了大学、军校,或孩子成了企业家、科研贡献者等的家庭,村里安排“四送到户”:一送乡电视台“专题”电视节目1部,连续3晚,以表致庆。二送恭贺电影1场,均在该户门前放映。三送育才影集1册。四送贺匾1块。同时组织全村重教志愿车队1队(3辆以上),一连3天流动性地行经7个村78个组、4条校区街道,宣介乡民教子成才的荣耀,做到家喻户晓。
4.每学期两次在家长学校现场办公。磋商家长教育课题,解决办学资金及重点和难点事项。3年来,7个村(居)投入专用资金21000元,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5.当好东道主。枫林村党支部与6个邻村支部开展联谊活动,每学期一次。内容有亲子运动会、家庭风采展示等。
6、开展活动。“三八”妇女节,开展“文明奶奶”、“文明妈妈”活动,以快板、道情、大鼓等形式,表彰先进。如枫林11组彭吉秀与孩子一同阅读交流,其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子经验,在村广播站推介。
7.村支部与日校协议,让家长进校参与民主管理。实行了日校“四开放”(即办公、课堂、食堂、宿舍四开放)。
二、开启村头巷尾课堂
办家长学校不能光凭请进来、坐下来、老师哇啦一阵,就了事。它要求课堂处处是,老师人人当,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指导后代健康成长的能力。
1.自主自愿组织家长协会。从中产生志愿者,当好家、校的义务联络员、督导员,持久地开展日常生活、劳作、休闲时的学习家教活动,找出孩子的共性与个性,提高教子艺术。
2.邻里之间,鼓励家教互帮,形成地域性的“家长文化共盛”局面。单亲、纠葛、残疾等问题家庭,充分享受集体关爱。普遍的家长与孩子共同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同化,养成良好习惯,成为民间亮点。枫林村近年上大学的有80多人,上军校十余人,成长为地方企业家十余人。人们夸奖这些年,昔日的穷山沟今天成了天才窝,好一个“停车坐爱枫林晚,红叶山乡龙凤多”啊!
3.开展成才孩子现身说法感恩活动。各家长协会组长,总要趁大型节假日,请这些孩子向村民讲述父母教育自己成才的故事,并向公众传递时代信息。枫林村博士生王军,每年两次回家,要都要向乡亲讲述父母用“鼓励施教”方法成就了自己的趣事,听者折服。
4.为了充分吸取家教经验,一些家长协会,推行了每户一案图书、每家一盘光碟的资料工程。做到学校有读本,解难有案例,讨论不出组,交流有伙伴。每组每巷都成了家长学校的好分校。这种新型课堂,使家长知识面不断扩大,家教效果更好。
三、开设校园窗口课堂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根据校区村民居住远近和家长认知差异,特开辟了“阳光校园窗口”,由日校校长刘跃主管、政教主任兼管,成为家长学校的又一形式。
1.扩大和延伸“家长文化走廊”。2008年,该校在总结经验时调出了校区“希望工程”历史资料,将人才排行榜前六名的11位优秀家长的育才方法剪辑,图文并茂地开辟了一条长16米的“家长文化走廊”。其值得一提的,有用“欣赏鼓励法”培养出博士的王承富夫妇,用“心灵沟通法”培养出三个大学生的徐先进夫妇,用“因材施教法”培育出两个硕士的陈克锋夫妇。走廊一开放,取经者络绎不绝。枫林村叶圣凤老奶奶用“理智施爱法”将孙子培养成军官的典型事例,让人信服隔代教育也可培养出栋梁之才。如今走廊每年都在延伸扩大,成为影响深远的无声课堂。
2.设立完善的家长教子咨询站。该站是由7个村集资8000元修建的一个小房阁。常年有一名日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值班,责任是接受家长所遇教子难点、疑点的咨询,先登记,尔后汇同专兼职班主任协同解决。2009年下学期共接受家长咨询48人次,提高了家长的教子能力。
3.建立家长教育孩子的动态窗口。每周都向专职班主任收集孩子对家长的反应,如遇有情况,家长学校派专职教师即上门调查,帮家长及时送去解困良方。
4.设立家长交流的专用电话和专用信箱。定于每周的星期一至星期四下午与家长通话交流互动。对外出打工家长,通过信函、资料快递或挂号件联系,每信必复。2009年来,更开通了网络。迄今为止,家长学校共发出电子邮件93件,收到回访87件,处置了许多家长的教子困惑。
(澧县妇联 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