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妇儿规划 >> 详细内容

创办“母婴学校”的回忆

来源:市妇联 发布时间:2008-09-17 10:03:57 【字体:

李富华 

  一九八三年,郴州地区妇联、原郴州市(县级市)妇联和地区妇幼保健所联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母婴学校(即现在的家长学校),这年,全国、省妇联领导来郴调研时,充分肯定了郴州的经验,指出:郴州这所母婴学校给人以启发,创造了新鲜的经验,值得推广。一九八四年,全国妇联书记处提出:在郴州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试办几所“母亲学校”(即现在的家长学校),宣传0—14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广。到目前为止,家长学校之花已开遍全国,全国“家长学校”达32万余所,家长学校成为家长提高教育素质的阵地,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作为全国第一所“母婴学校”的创办人之一,我能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而深感欣慰和自豪,回想“母婴学校”的创办过程,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这年9月,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将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了新时期妇联工作的任务之一。我当时作为郴州地区妇联党组书记、主任(一把手)出席了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为了维护妇女的健康权和发挥妇联在培养教育下一代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地妇联党组决定将计划生育工作和托幼工作为市妇联工作重点,摆上了重要的日事议程。1980年,针对当时我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难和残疾儿童出生率高、遗弃女婴现象严重的现状,我率领地区妇联干部深入到12个县(市)(当时郴州地区还包括现衡阳的耒阳市),对全区的妇女儿童生存状况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门的课题调研,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11月,我代表地区妇联党组向地委常委汇报工作情况,当时地委常委正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阻止我区桂阳县某村牲猪2号病蔓延的措施,在会上,我将农村工作与妇联工作结合起来,我大胆地提出了发动农村妇女科学养猪的想法,同时,也借机就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了提高人口素质,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科学育儿、科学教子的建议。我将在各地调研的情详详细细向地委常委汇报,如桂东县城郊乡一个姓陈的农妇家生了三男一女,三个男孩都是低智儿,我们到她家调查,她和我诉说时泪流满面,可她三个傻儿子却在一旁流着口水哈哈大笑。安仁县安平乡,一个农妇生了两个低智儿,两个小孩都在7岁以上还不会自己吃饭,那个农村妇女每天下地干活,都要带上这两个儿子,非常劳累。调研中,我们发现桂东、安仁、资兴、耒阳、汝城、郴州等地低智儿比率较大。我代表妇联党组向地委常委汇报了地区妇联将加强家庭教育、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作为工作重点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地委常委重视支持,地、县(市)委领导帮助各级妇联解决了工作中的人、财、物等问题。1981年、1982年在地县(市)党委的重视下,我区儿童少年工作有了新的发展。1982年,全区儿童少年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一是妇联牵头发动各地各单位为儿童办实事好事。全年全区财政部门拨款178700元修建幼儿园、托儿所和儿童娱乐场所,兴建图书室22个,办儿童商品专柜46个,宜章、永兴、郴县、郴州市为儿童捐款达43079元,送各种中小型玩具3705件,图书24230册,“六一”前后,各地组织儿童开展书法、绘画、体育、文艺等活动,陶冶儿童的情操,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二是托幼组织也得到了巩固、发展。地县两级妇联内设机构中,设立专门部(室),配备专业人才抓好计划生育和托幼工作。2月,地区妇联联合教育等5个单位集中了33名干部,分成三组深入到12个县(市),检查了40所机关(厂矿)托幼儿所,表彰了20个先进园所,50名优秀保教人员。7月,地妇联在地区幼儿园召开了试点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年各地举办幼师、园所长培训班19期,培训骨干652人,全区托幼儿园所达到2284所,入托婴幼儿32445人。三是家庭教育成效显著。年初,地市妇联联合在郴州市北湖居委会办点,摸索家庭教育经验,探讨提高家长素质培育好后代的问题,以点带面,使面上的家庭教育工作很快发展。郴州市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和辅导站,有家庭教育辅导员294人,形成了家庭教育网络,这年,全区家庭教育机构(辅导站)已建立4个,举办家庭教育讲座43次,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45次,举办家庭教育专题广播30次,培训了4万多名家长,表彰了好家长1389人,我区妇幼事业蓬勃发展,儿童教育工作更上了台阶。

  1983年,地区妇联党组研究部署工作中将计划生育工作和加强家长教育、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知识作为妇女工作的重点,各地妇联因地制宜积极做好少儿基础工作,大力宣传和普及早期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普及妇幼保健知识,指导家庭教育,提高优生、优育、优养水平,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的工作。1983年1月,妇联党组决定:区妇联办公室只留一人,其他干部职工兵分三路开展工作,一路到耒阳十里村推广科学养猪,一路到桂阳发动妇女科学种烤烟,一路由我带领筹办“母婴学校”,我带着地妇联儿童工作部副部长窦翔燕等同志,到原郴州市调查研究家庭教育情况,我们与原市(县级市)妇联主任谢招妹、副主任鲁政良、专干李愧英等同志深入到北街、东街、裕后街等地居委会和一完小、五完小等八所学校调查,与地区妇幼保健所所长李先启研究共同筹办家长保健知识培训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地区妇联、原郴州市妇联与地区妇幼保健所联合创办“母婴学校(后改为母亲学校)”的想法向地市委汇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母婴学校(后改为母亲学校)”创办之初,地市委就办校问题下发文件,原市(县级市)委就办好学校的有关问题召开了驻市和市属机关企事单位的负责人会议,会上,市委地市委要求各单位大力支持,积极组织、输送学员入学,在学员学习期间,工资照发、奖金不扣,保证了生源和学习效果。5月,地市妇联与地区妇幼保健所共同试办了“郴州母婴学校(后改为母亲学校)”,开学时地委书记赵阳成、行署副专员彭求因、市委副书记黄端贵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地市委经常听取汇报,了解办学情况,解决具体问题。“母婴学校(后改为母亲学校)” 校址设在地区科学馆。为了加强管理,我们组成了“母婴学校(后改为母亲学校)”校务委员会,由我任名誉校长,原市(县级市)委常委、市妇联主任谢招妹兼任校长,地区妇幼保健所所长李先启、地妇联儿童工作部副部长窦翔燕兼任副校长,李愧英、李可君同志为校务委员。学校有兼职教师10多人,我们还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校务制度、档案制度、学校纪律制度等规章制度。1883年5月到9月,共办八期培训班,培训了197名人,培训对象是:郴州市和驻郴的地县机关企事单位的孕妇、0-7岁儿童的母亲、部分企事业单位分管政工的负责人和女工委员。每期上五天课,上午授课,下午电化教学、产前检查或学员与老师交流,授课内容主要是:计划生育国策知识、孕期和胎儿保健、产时产后保健、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以及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等,教学中开展交流活动,让教子有方的母亲谈方法和体会、介绍经验。学员们反映,“母婴学校”的创办,提高了人们对科学育儿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普及了妇幼卫生科学知识,破除了在养育儿童中的陈规陋习,保证了孕妇身体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母婴学校”如一个初生的婴儿得到了地市委和全国、省妇联的关怀和呵护。1983年,谢招妹代表郴州“母婴学校”参加了全国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全国妇联授予“母婴学校”奖章、奖旗,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对中国创办家长学校的经验印发了资料。1984年后,全国各地的“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的大地涌现,把社会、学校、家庭紧紧连在一起,勇挑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担。

  从第一所“母婴学校”到今天全市的200多所家长学校,我市妇女干部和妇幼工作者付出了辛勤劳动,当我看到年轻的母亲生下健康的宝宝,看到家长和孩子欢天喜地步出家长学校和各种素质教育辅导站,看到一代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老妇联干部,我为能推动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感到高兴,更为今天的妇女儿童工作者感到骄傲,我由衷地感谢社会各界对妇女工作的支持,期望全社会都来关心祖国接班人的成长,期望今天少年儿童个个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注:因时间紧,材料收集不齐全,写稿仓促,如有不妥请大家批评指正。)

 

                         原郴州地区妇联主任回忆
                         市妇联组宣部长何红燕整理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