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儿童关爱 >> 详细内容

教养书单推荐

来源:市妇联 发布时间:2018-04-10 20:08:30 【字体:

一、健康护理类

孩子教养,健康第一,千万不要忽视这个前提,明智的父母,最好事先储备尽可能多的医学和护理常识,至少有经验识别孩子的不适,会护理孩子的小毛小病。

1、  郑玉巧著.《郑玉巧育儿经》,21世纪出版社

分为胎儿卷、婴儿卷、幼儿卷、喂养卷、看病卷,分卷较细,而且郑玉巧老师主张低药物成长,不主张给孩子过度用药,比较有医德,而且内容比较本土化。

 

2、  黄明著.《身边的儿科医生》,花城出版社

当年学小儿推拿时樊老师推荐的,不过我自己没看完哈,但我想老师推荐肯定有他的理由。说到小儿推拿,强烈建议新手家长们都学一学。桐桐小时候为了不让低药物甚至无药物成长,我专门报名远程学习了小儿推拿,虽然每次推拿都很辛苦,各个配伍穴位加起来动辄要推拿上千次,非专业人员手势不熟悉的话操作起来很累。但绝对值得,推拿(我经常给女儿捏脊)用作日常保健,可以密切亲子关系,发展孩子的触觉,对剖腹产的孩子来说尤其有益,因为剖腹产的孩子容易触觉失调(不喜欢洗脸、洗澡、穿新衣服哪怕有个标签也怕痒、容易害羞等)。小毛小病也可以用推拿来促进康复。桐桐小学之前,我基本都用推拿的方法,个人体验起来,康复起来并不比吃药慢,而且没有副作用,从小吃药少的孩子,因为机体有自愈能力,抵抗力更强,即使生病,也容易无药而愈,康复相对较快。如果嫌自学推拿麻烦,也可以直接带孩子去找中医院的推拿科或者中医馆。

 

其他一些主张地药物成长的医生,像崔玉涛老师等的著作,也可以关注,我因为没有看过才没推荐的,不等于没推荐过的不好。总之我选护理读物,有个大原则,那就是作者秉持低药物甚至无药物成长理念。不能滥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那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愈力,让孩子产生对药物的依赖。

 

二、发展心理类

虽然我自己是教育学博士,学习研究教育20多年,但我始终觉得,家长能把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才是“上师”,这个规律把握住了,就更容易爱到孩子心里去,而一个内心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更容易平静地对待他人和世界,不容易出现异常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类的通俗读物,就是帮家长获取这类知识的。可喜的是,当前市面上有很多这类读物的引进版,而且非常通俗,多到我个人也看不过来,只要是比较经典、权威的版本,可读性又很强,都可以拿来读一读,不必拘泥于我提到的这几种,因为我也不敢保证我提到的就是最好的,只能说是我读过的里面比较喜欢的。

3、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试》,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是我恨不得跟所有人推荐的一本读懂孩子负性情绪的圣经,作者对于孩子的共情与接纳方式,太值得我们学习。里面提到的一个让孩子发疯的亲子时间尤其喜欢。

4、胡慎之:《童心密码----一个心理师的育儿手记》,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梅仲孙著:《哺育者的眼睛》,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这两本著作,虽然时间跨度相对较小,都是三岁之前的教养记录,但因为紧密结合了自己的教养经验,叙议结合,能够比较直观地呈现具体年龄段的典型特点,前者应该属于精神分析学派,文笔非常生动。后者的作者可能是因为是梅老先生的育孙笔记,梅先生退休前在我所在的单位工作,长期从事正统的学术研究,行文有点学院派风格,通俗性相对不是那么强,却是信得过的严谨,只是对心理学研究没情结的家长可能读不进去哈。

值得注意的是,胡慎之老师那本书再版后可能书名改了,大家可以对照胡慎之老师的新书目录试试。

6、七巧板节目.《解读孩子的敏感期》网络视频

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概念已经耳熟能详,孙瑞雪老师一直致力于这些概念的普及推广工作,但我个人读了她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又看了《解读孩子的敏感期》视频之后,觉得后者更通俗更生动更容易吸收呵。

7、边玉芳.《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哎呀,国外的心理发展学读物太多了,看的我都难分上下了,大家如果想回顾,可以翻看我以前的记录,这里就不做推荐了,太难了哈。就推荐一本国内老师写的吧。这套书分为6岁前和6岁后两本,写的比较实用,也比较本土化,美中不足的是精装版,个人不喜欢精装版的东西,买起来贵,拿起来不方便,收藏起来占地方。

8、兰海.《嘿,我知道你》,中国妇女出版社

我当年看的版本是这个,不知道最近几年改版了没有,这本书更适合青春期前后的孩子家长阅读,而且写的是小说的形式呵,虽然知识类的信息量不是很密集,但里面传递的教育理念很容易吸收。


三、亲子沟通类

养了孩子之后,我们最常抱怨的往往是孩子不够听话,却很少意识到孩子不听是因为我们的话不好听。换句话说,跟孩子说话是需要艺术的,有艺术的讲话方式,不仅孩子愿意听,还能让我们少费力气。这方面的读物很多,我只推荐两套无法回避的经典,就是吉诺特及其追随者阿黛尔.法伯他们写的。

9、(美)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京华出版社

10、[美]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中信出版社

这两个人的书,具体好在哪里我就不啰嗦了,我原来的博客中还专门写过读后感,只想说,如果带孩子不看这几本书,亲子沟通的弯路长着呢。哈。值得一提的是,两个作者写过好多本,一本一本看吧,多看多受益。

 

四、家庭治疗类

教养绝不仅仅是家长在孩子身上用力,家庭系统的影响力其实更大,每个家庭出来的孩子,都打着那个家庭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孩子从家庭中获得的早期经验比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术更为重要,如果有时间,最好读读这一类书。

 

11、(美)萨提亚(Satir,V.)著,易春丽 等译.《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萨提亚女士是家庭治疗领域的代表人物,这本书被业内成为家庭治疗的经典著作,翻译的也很流畅,当然,真读下去,还是需要一定的定力,毕竟,它字字珠玑,浓缩了太多精华,读懂、读透,尚需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者悟性,没有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朋友,可能读不进去。如果能参加现场体验的工作坊,最好。

12、武志红著.《为何家会伤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武志红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师,也是资深的编辑,工作的便利让他有机会辑录了大量发人深省的案例,专业、独到的精神分析基础又让他的剖析入木三分,可读性很强,更让人回味悠长。

13、柏燕谊 著,《爱暴力》,译林出版社

一本非常有震撼力的咨询手记,一本揭开子女心灵之痛的书,原来,父母看似无条件的爱,竟是这样剥夺了孩子应有的幸福体验……因为都是叙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却振聋发聩。

 

  1. 五、个人成长类

教养孩子,最关键的不是方法与技术,而是父母自身的成熟成长、科学的教养观、儿童观、理性的爱、平和的心态。如果说前者是射出的箭,那么后者操纵的就是箭的方向,所用的心力能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孩子的成长,方向更为重要,概言之,教养,更重要的是父母内在的修炼。

14、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湖南文艺出版社

15、张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湖南文艺出版社

不相信灵性的朋友可能会读不进去,但一旦读进去,绝对受益匪浅-----原来,做好自己,是如此重要!不仅对于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而且对于孩子的教养!

两本书都是小说体,可读性都很强,但内化成自己的心智模式并不容易,需要更多的自我觉察实践,这也意味着还需要一读再读来反复咀嚼其中三味。

16、【美】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吉林文史出版社

我的大学同桌(心理学博士)强烈跟我推荐的,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育儿读物,而是心理保健类的畅销书,之所以把它当家长读物来推荐,是因为她非常注重亲子互动方式和家庭成长环境对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几乎每个章节都会用一定的篇幅谈这一点,看的我非常受启发,反过来检点自家教养环境的时候,也通常很汗颜,这种感觉不是那么令人舒服,但她的确让我明白了改变的方向。

不过得顺便提醒一句的,可能是翻译水平的原因,这本书的可读性不是很强,有的地方还可能会让人觉得别扭,但只要用心去品读,相信您的收获肯定要远远大于预期。

 

  1. 五、专题教育类

本部分涉及教养中比较关心的专题。

17、安妮特•卡斯特-察恩,哈特穆特•莫根罗特 著,颜徽玲 译.《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睡觉》,中信出版社

孩子有睡觉问题的家长,可以读一读,非常有操作性的一本读物!

18、胡萍著:《善解童贞》,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性教育读物,翻开它,你会发现很多让人尴尬的性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19、袁泉于佳著  《孩子学琴那些事儿》,中国妇女出版社

与我那本《从“零”开始做父母》同一系列的专著,读了两遍,爱不释手,面临要不要让孩子学琴、学什么琴、如何选购乐器、如何面对孩子学琴中的问题等困惑的家长,不妨认真读读,反正对我而言,这是一本孩子学琴的“蓝宝书”呵。

20、桐桐妈著《读出一个好宝贝》,长江文艺出版社

这本是我自己的书。虽然我写过好几本,但我一般不推荐自己的书,怕有自卖自夸之嫌,而且我觉得,一本书好不好,应该由读者评说,作者推荐没意思的。但实在绕不开推广儿童阅读的情结,忍不住推荐这本呵。适合学前期的家长,内容涉及如何给不同年龄的孩子选书、不同年龄的读物推荐、如何陪读以及早期阅读中常见的问题等。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