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模范机关之妇情日记作品:《情倾科研 阡陌芳华》
情倾科研 阡陌芳华
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吴亚飞
在洞庭湖边、沅水北滨,坐落着一家七十多年悠久历史的科研单位——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这里,一群农业科研人,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为“三农”建设倾尽芳华。
金秋十月,走进农科院,你会被一片丰收的景象吸引:稻谷黄了、橘子红了、葡萄熟了……站在秋天陌上,望着辛勤劳作的人们,不禁感慨万千。没有农科人春天的耕耘,又怎么会有秋天的收获!在这里,你更为惊叹的是:有一群在田间劳作的巾帼倩影,形成了农科院一道靓丽风景。无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女神精英,让我们一起感受她们如花绽放、情倾科研的阡陌芳华。
记得十三年前,刚从校园走出涉世未深的她,成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常德综合试验站团队中普通的一员,此时马铃薯试验站刚刚落户我院,一切都从零开始。要把小土豆干成大事业,压力大,任务重,加上田间投入成本高,请工难,还有南北气候差异的影响。她硬是胆大心细,无所畏惧,从南方冬闲田马铃薯引种栽培试验开始着手,大冷天在田间调查农艺性状,观测病虫害情况,掌握第一手原始数据。凛冽的寒风刮得脸生疼,像刀割一样,冻僵的手指歪歪扭扭的记着数据,穿着雨鞋行走在泥沟的双脚也早已麻木;初夏马铃薯成熟时,测产也是靠双手和原始工具。那时,当地的老百姓不知道冬马铃薯如何种植,好奇之外还想偷拿。为了保护科研产品不流失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她硬是蹲守田间,午饭都是端到地里头吃。有些没有偷到土豆又不太理解她的村民骂她,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够了,同事们当时真替她不值,但看到衣背湿透,双腿裹泥的她毫不在乎,一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镇定自若的模样,都被她的包容大度折服了!这哪是一个文弱书生、舞文弄墨、刚入社会的女孩,分明是一名刚强的“女汉子”。不认识她的人以为是当地邻家小妹,或者是一名勤劳的村姑,其实她就是土豆引种栽培的小仙女。
王中美在科研地中视察
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使她成为了团队骨干,后期的国家“马铃薯试验站”工作在她手中开展得如火如荼,筛选出中薯5号等一系列优质马铃薯品种,建立了一大批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培养出一群马铃薯种植能手,身边的马铃薯种植劳模雷松元和石门县蒙泉镇的第一个家庭农场主黄云华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马铃薯试验站在她的努力下,2015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后来因为科研需要,院领导给她安排了新的科研项目,她服从安排、任劳任怨,从土豆田转战洋蓟地,开始了朝鲜蓟组培快繁和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洋蓟(朝鲜蓟)是一种食药同源、营养丰富的名贵保健蔬菜,在欧美享有“蔬菜之皇”的美誉。因为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在我们这里留种困难,每年必须进口种子,成本高且经常延误农时。针对蓟农的这一现实难题,她带领课题组同仁主攻朝鲜蓟的组培育苗。这是一个崭新的科研领域,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外,还要不断的查阅国外文献资料,甚至要向省内外专家请教,更要不断实践,不断改进配方,反复试验比较、筛选。最初是到离单位近三十公里的高科技园学习,当时怀孕五个多月的她每天骑着摩托早出晚归,短期内把组培的全过程迅速学会,并在自己单位建起组培室。有了实验室后,她更是沉迷于此。制定各种试验方案,不断试配溶液,煮制培养基、灭菌、接种、炼苗、移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特别是遇到洋蓟很难生根的瓶颈时,她的不服输的韧劲又上来了,在读博士的她,带着问题不断思考,虚心求教自己的导师和教授,不断改进配方,优化试验方案。不知道熬过多少夜,加过多少班。
不知不觉,在这个领域研究一晃就是七、八年。有一次为了接种完分裂幼苗,她加班到深夜,走出实验室时,已是月黑风高,万籁俱寂,突然一声猫头鹰叫声划破夜空,惊出一身冷汗。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做完的作业等着她签字,并附有留言:“妈妈,母亲节快乐!你什么时候才不那么忙呀?我不会做的作业你没时间教我,我放学你也要麻烦别人接我,睡觉你也没空陪我,我真希望自己快一点长大,我就不会成为你的麻烦了。妈妈,其实我真的好爱你噢。”瞬间,泪奔,看似坚强的她抱着可爱的女儿,愧疚之情油然而生,热泪成河。
如果她不是全身心投入农业科研,把事业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相信她一定会是个称职的母亲、孝顺的女儿、贤惠的妻子而不是女儿心中的“奥特曼”,爱人心里的“工作狂”,同事眼里的“钢铁侠”。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汗水辛勤浇灌出丰硕成果:发明了专利6个,登记了品种2个,发表论文20余篇,制定了规程30余项。先后获得“常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农业丰收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个汗水浇灌的奖项纷至沓来。
王中美在科研地中视察
如今,一朵朵“洋蓟”花从欧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落户西洞庭,致富当地农民,也是很多人餐桌上的佳肴,舌尖上的美味。
走笔至此,大家也许猜得出她是谁了。一个农村出身,农大研究生毕业在读博士,热爱三农致力科研的女子,中等身材,皮肤白皙,爱学习,求上进,有着创新思维的超强大脑,眼镜后面是一双充满智慧的大眼,热情善良、乐观向上笑脸洋溢着逼人的青春气息,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科研领路人,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王中美。
时光荏苒,数年如一日的她在科研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行走,默默耕耘。磨一手老茧,出一身黑汗,是她扎根基层的真实写照。
岁月如梭,流年似水,十多年来,王中美情系科研、将满腔热血都奉献给了农业科研一线,阡陌芳华浸染桑田,把老百姓的事情当作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把最优秀的论文写在了广袤大地上,用靓丽的青春谱写着人生的壮丽诗篇。
(市农业农村局妇委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