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们这样学雷锋
编者按——
雷锋生命的长度只有22个年头,但雷锋精神,让这个短暂的生命延展出无限的厚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50多年过去了,时代不断发展进步,雷锋精神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雷锋精神已成为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滋养着中华民族有关真善美与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的不断传承。
60年代 到居委会给五保老人理发
讲述人:吴林芳 (退休干部) 记录:游涛
我今年63岁,上小学开始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全国都要学解放军。我们小学生怎么学,那就是学雷锋。
小时候母亲在常德市中心城区烈士街一家副食品商店当经理,我们家生活还过得挺滋润,我比同学高出一个头。3年级开始,红宣小学老师就让我加入学雷锋小组。母亲很高兴,找到隔壁理发店经理,让我跟着大师傅学手艺。
那时的理发店大都是国营的,整个下南门就这一家。一进门就看见一排高大厚重的椅子,洁净宽大的玻璃镜子,老师傅们穿着白大褂,梳着利落油光的短发,站在椅子前,笑眯眯地迎接着每一个顾客。
理发从使用推剪开始。师傅告诉我,两侧头发要从鬓角处开始,由下自上推剪,后脑勺的头发由颈部开始由下自上推剪,而头顶头发则是由前额发际线开始,从前向后推剪。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只学习了个把月,我就决心在老师同学面前露一手。
记得是初夏的一个星期六,我们班上学雷锋小组来到居委会,主动请缨,为五保户搞卫生。我带上理发店师傅为我准备的理发工具,走进五保户张伯家里。张伯是个孤老,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小伙伴分成3个组,一组帮他打扫卫生、洗衣、洗被褥;一组帮他挑水,当时没有自来水,吃水都是到附近水井旁用压把压上来,然后用水桶提到水缸里。我和另一个同学把张伯扶到院子里,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用一块白围裙系在他胸前,拿出推剪和梳子,像模像样为他理发。
张伯人瘦,头发硬而粗,用推剪很好使。我按照师傅教我的顺序,从两侧的鬓角开始推剪。张伯很配合,头一动不动。还连声夸奖我胆子大,今后有出息。过了半个小时,我帮他理完了一个平头,张伯对着镜子一照,人显得精神了许多。
张伯连声道谢,把我带到卧室,从一个瓷坛子里拿出两块冰糖,作为对我的犒劳。
星期一的队会时,学校大队部用广播播放了居委会为我们学雷锋小组写的表扬信,尤其夸奖了我,说我尊重老人,帮老人理发,是学雷锋标兵。大队部还给我奖了一个笔记本,外面有塑料皮包着,在当时这可是十分贵重的奖品。
此后我学雷锋更有干劲了。班上搞卫生大扫除,我总是干擦顶上面窗户一类危险的活儿;到街上清理阴沟,碰上污秽堵塞,我会不顾恶臭,用手一点一点掏出来……班上同学摔伤了,我还会和小伙伴们背他上学。
助人为乐,吃亏是福。这是我通过学雷锋,在日后的人生历练中领悟到的道理。
直到现在,我仍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小区居民遛狗不牵绳,我会上前批评教育;碰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会主动上前去搭把手。我还一直保留着理发的手艺,孙子的头发都是我剪的。
70年代 放学必唱雷锋歌
讲述人:杨红霞 (退休职工) 记录:徐志雄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在我学生时代最深的记忆里,是每天放学后唱着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回家,同学们学雷锋热情似火。那时,雷锋是我们所有孩子眼里的“明星”。
学雷锋是有组织的。每年的3月起,学校学雷锋会有很多的活动贯穿全年。比如,春季组织植树。一群没有锄头把高的孩子,背着铲子拎着水桶,“吭哧吭哧”地挖坑栽树,唱着“山上是我们社里的树,山下是我们社里的田”之类的歌。我是在汉寿西湖片区一个叫坡头公社的地方读小学。湖区没有山,但大家都喜欢唱这首歌。“人民公社人民爱”,大家都很有主人公意识。
公社集镇的小学,学生大多是农家子弟,身体素质好,从小就会干农活。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多与农活有关。夏天给稻田除草,或是在棉花地里捉肉乎乎的棉铃虫。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拾稻穗是孩子们的学雷锋“家庭作业”。收割后的稻田,散落的稻穗被大家装在书包里,第二天统一交给老师,颗粒归仓送到公社。冬天也有活,给行道树刷石灰水、捆稻草绳,爱护集体的一草一木。
有时也有比较另类的学雷锋活动——交老鼠尾巴。我那时也没有搞明白,交老鼠尾巴和学雷锋有什么关系,雷锋是打老鼠标兵吗?不是,老师说了,老鼠是“四害”之一,偷吃粮食传播疾病,灭鼠就是保护国家财产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反正,交老鼠尾巴越多的孩子,肯定是学雷锋的先进。
于是,每到傍晚时分,沅水大堤的堤内堤外,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男生,带着水桶和网兜去捉老鼠。力气大的去河里提了水来灌鼠洞,机灵点的拿网兜罩洞口,淹得一串串的老鼠往外跑。收获不错,还可以给远远跟在身后的女生分上一两根老鼠尾巴。当然,偶尔也有看不准的时候,洞里跑出一条蛇来,吓得一堆人哇哇乱叫。
除了学校里组织的活动,每个学校都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学雷锋小组。小组人员没有固定,一般是家挨得近的五六名学生为一组,平时在一起做家庭作业,互帮互学,小组长成绩优异,很管事,不光要带后进生,还要一起策划学雷锋的活动、写学雷锋日记。每周上交,表现好的组员得表扬,奖的黄皮格子本、算术本,盖上大大的“奖”字,用这样的本子写作业,字都要写得工整一些。
学雷锋小组有帮助生病同学补课的,有早晚主动擦黑板、抹窗户、扫教室的,就连学校的水泥坑旱厕也有小组承包,一点也不怕脏和臭。
感受最深的是各个大队的光荣军属、烈属和五保户,每周都有学雷锋小组成员上门服务,挑水、扫地、扎柴火,各小组协作分工,争取各有所为,皆大欢喜。
学校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先进班集体的评比,都与学雷锋的好人好事相关。每个教室的后墙,有专栏张贴各小组学雷锋的评比表,红旗多的代表先进,贴着先进小组的学雷锋日记、心得与体会。
学雷锋的先进代表,期末都可以戴大红花上台领奖,成为全校人人向往的“明星”。
80年代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讲述人:孔文华 (小学教师) 记录:韩冬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上的小学,那时候学雷锋,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也是经常写进作文里头的话。乡村小学条件有限,第一场关于雷锋的电影是在乡政府大坪里看的,一张比黑板宽一点的幕布拉起,我们有的从教室搬来板凳,有的就用厚书垫在地上,有的干脆席地而坐。黑白电影里,雷锋叔叔的形象很高大,那时,我们懵懵懂懂地知道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每到3月,班里会出一期学雷锋黑板报,由字写得好的同学搭着课桌椅书写,旁边会站着几个男生,帮忙挪动桌椅或递划线的长尺。学校有位老师画雷锋的头像特别厉害,拿支白色粉笔信手拈来,我们班专门请他来画。黑板报上常常摘录雷锋名言,有一句至今记得——“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
全校大扫除全员参与。卫生工具不够,我们就从家里带来小桶子、小铲子,还有扫帚,一干就是半天。还会钻进乒乓球台底下把垃圾一一清理出来,操场上的杂草也被铲得干干净净,教室的门窗由高个子负责,身后是换水的、清抹布的、护卫安全的,分工协作干得特别起劲。
那时班里有位男生腿骨折,行动不便,同桌的男生背着他上学、放学,足足坚持两个月。老师对大家说:“这就是身边的活雷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见到同桌男生就会凑过去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男生则撒腿就跑,脸红到耳根。
如今,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要带领武陵区北正街小学260班的孩子们以怎样的形式学雷锋?我想分享班里的一件好人好事,也借此寻找失主——2月25日早上,学生刘炜赞将一个信封交给我,打开一看,里面是10多张百元钞票。他告诉我,这是前一天放学后在小区门口捡到的,由于所住的西园小区没有物业,寻找失主无果,眼看天快黑了,他决定先回家,爸爸妈妈提示他可以请老师帮忙,发动同学们一起寻失主。了解情况后,我让他写下事情的简单经过,一并交到学校大队部。当天上午的大课间活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贵兆军把刘炜赞请上台,对他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号召全校师生向他学习,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学校也随即通过媒体寻找失主,但至今没有音讯……
采访时,记者想给刘炜赞拍照,他询问“能不能不拍脸”,这是做好事不想留名吗?他却补充说“也是保护隐私”。可以看出,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活跃。又到一年的“3·5学雷锋”活动,我在班里收集活动点子,今年的爱心义卖活动正在酝酿。两年前,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一个社区,与残疾孩子开展联谊活动;去年,我带着学生们在附近的滨湖公园捡拾垃圾,给校门口的共享单车做清洁。虽然每年学雷锋的活动不同,但“爱与奉献”的主题不变,都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90年代 学雷锋就是做好事
讲述人:张小虎 (警察) 记录:江一舟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读小学,学雷锋对于我们来说是整个三月最重要的事情。那时刚刚开学,所有的班级都会在这个时候出一次黑板报,挑选画画最好的同学,把雷锋叔叔最经典的大头像画上去,再找两位写粉笔字最好看的同学,在旁边配一点雷锋语录、歌颂雷锋诗歌之类。
记得那时学校组织得最多的学雷锋活动是大扫除,班级卫生要从地面做到天花板,校园内的公共区域也按班级划分了“责任田”。印象中是3月5日前后的某天下午,全校都不上课,同学们按照分工不同带上扫帚、水桶和抹布,等待班主任一声令下后就开干。
负责擦玻璃的同学要踩着课桌椅爬上一米多高的窗框,一手勾着教室内的墙壁,一手挥舞抹布擦玻璃。为了能将窗户背面的玻璃擦干净,有时半个身子都得探出窗外,他自己也不觉得危险,吓得身边的同学停下手中的活紧张叮嘱“小心点”。负责地面卫生的同学们极度“内卷”,有的小组不满足于扫地、拖地,就跪在地上用抹布一点点擦地,直到地面反光。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成果,有同学霸气宣言,“这块地不能踩”,同学们倒也配合,用双手撑在课桌上跳着过。个子高的同学负责天花板,他们麻利地爬到课桌椅上高举扫把来回挥,有时还真能扫一点蜘蛛网下来。
3月是学雷锋月,期间,老师还会要求大家写一篇作文,分享自己“学雷锋做好事”的小故事。老师朗读的范文大多是“我扶老奶奶过马路”“我在公交车上让座”“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等,我们的思维容易被固化,就总盯着这几件事琢磨。马路上,要找一位等着过街的老奶奶真的不容易,我就把希望寄托在“拾金不昧”上。走路时,我眼睛不看前面的人,光盯着地上,可就是没有捡过一次钱。好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好事容易做,那时,我住在德山,每个周末都要坐中巴车过河去市里看望外婆。我眼睛一直盯着上客的车门,只要发现老人或孕妇,身体立马就会弹起来喊:“坐我这里吧!”听着别人对我说“谢谢”时,心里美滋滋的,感觉全车人的目光都放在我身上。
小时候,我们人人都会唱的歌曲是《学习雷锋好榜样》,虽然当时并不懂雷锋精神真正意味着什么,但脑子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那就是要做好事,要无私地去帮助他人。现在,我的孩子也进入了小学,当她和我聊起“学雷锋”这个话题时,我告诉她,“学雷锋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有时是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只要能带给人温暖就是在学雷锋。”
评论
学雷锋为何永不过时?
□罗琳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帮助别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59年来,雷锋精神在引领人们求善求真的道路上,成为了历久弥新的经典。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一直与我们相伴同行。
纵然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特点,但那些人之为人的底色的东西不会改变。学雷锋让一代代人从青少年开始,就注入了价值选择的要素,凝聚成人性光辉中共通的本质。既内化于心,又作用于言行,构筑起社会整体向善的底座。
哲学家赵汀阳说:“与消耗性的物质世界不同,精神世界是增值性的。一个精神世界,越被广泛使用,越被更多的人分享共用,就会因此凝聚起越多的文化附加值和难以拒绝的魔力,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心灵,结果会形成一个无穷增值的循环。”没有一个榜样像雷锋一样,数十年不变,每年都被我们极具仪式感地追捧和效法。他让我们意识到一代又一代人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体现为我们头脑中共有的思维模式,即雷锋精神就是我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标杆和象征。
我们一代接一代学习雷锋好榜样,将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始终作为社会秩序中的主导价值,影响并塑造着国民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心态。这种影响和塑造既体现在心智上,也体现在行为方式上。我们通过学习公认的榜样而形成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大家对照典型,主动塑造“同路人”的身份,由此结为同一价值观的“族群”。无疑,学习雷锋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好事的层面,而是作为精神传承的载体,充当起社会主导价值的生动注脚,强化着人们“利他”的动因。生活中,所有不约而同的共识和本能反应里的善行,都能找到早年播入心中的种子。这种普遍心智,恰是我们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理解不间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根由。
今天,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完善的服务功能排解着民众的千忧百难,学雷锋、做好事也有别于过往,形式时有翻新。数十年一直提倡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因为我们始终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意义。而一些对个人生活习以为常的点滴,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石。所谓润物无声,无外乎久久为功。